鉴于美国2019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于5月2日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2.25%—2.50%的目标区间不变。但目前市场预期与美联储在利率态度上不完全同步,其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存在高度的“数据依赖”问题。丁剑平教授对于当前美国经济状况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美国目前的Shiller PE(又称周期调整市盈率)过高,已经接近历史高点。2018年1月,标普500的Shiller PE为32.47,已经远超历史均值16.83,极度接近美国经济大萧条前夕的32.54,向历史最高点1999年12月的44.19靠近。诚然,据此不能断言当估值触及某个绝对的值,股市中存在的泡沫就会应声而破。但估值攀高意味着市场交易正受“动物精神”的过度驱使,市场对于风险溢价的敏感度趋弱,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第二,从美国201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来看,该增长主要源于库存增加和净出口的贡献,对于GDP拉动的可持续性较弱,而对GDP拉动具有持续性贡献的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继续保持下滑态势,可以预见未来美国经济的高增速难以维持。为此,市场对美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未来走势的分歧加大。
第三,在没有科技创新支持的情况下,美国股市继续创新高的理由不充分。倘若利率政策稍有不慎,股市就存在崩盘风险。为此,美联储维持目前的利率政策是最佳选择。而特朗普说的美国经济好得“史无前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和平滑”出来的。
丁剑平教授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特征是非线性、动态和无序混沌,因此很难预测。在许多最新技术中,机器学习模型最为前沿,可用于识别各种场景下的各种复杂模式。使用目录式的调研技术、智慧机器(包括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s)和神经网络工具,可以对金融市场价格进行预测。但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因为对数据的等待合并、伪传递和分解规则的“数据依赖”问题,相关预测结果出现与专家经验直觉不匹配的情况。倘若因此而没有把握好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就可能放大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货币当局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断被重视,但实际干预市场的手段存在政策主观性强、独立性弱的缺点。等待数据出炉的时间窗口、金融市场杠杆、货币当局“新闻沟通”导向,都存在放大政策不确定性的可能。因此,他建议:各国要做好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