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上海财经大学牵头,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研究院秉承“立足上海、放眼世界、献策中国”的理念,力求汇聚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国内外领先研究机构、智库与金融实验室。
S I I F E
在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多国2024年即将加入金砖大家庭之际,中国与中东金融合作也日益紧密。
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迪拜金融市场(DFM)宣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之间的合作交流。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上交所和DFM计划共同探索开发ESG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产品,满足两个市场参与者的需求。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开发包括跨境指数、ETF等金融产品,向市场参与者介绍各自的优势,并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便捷的资本市场服务。这一伙伴关系的落实,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强跨境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此外,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沙特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260亿沙特里亚尔,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中沙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将有助于加强两国金融合作,扩大中沙间本币使用,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全球化新形势也是中国和中东加强合作的重要背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曹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化一定程度“开倒车”的大背景下,以往的全球分工格局的脆弱性愈发凸显,原有的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合作格局也在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区域性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都在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合作和经贸网络,例如亚洲区域合作趋势,中国和沙特、迪拜的合作便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和中东多国的金融合作无疑释放了重要信号,未来金砖成员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合作将愈发紧密。
中国和中东金融合作“水到渠成”
事实上,中国和中东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金融合作可谓“水到渠成”。
2022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到1160亿美元,沙特连续20多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自2013年起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沙特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壮大,首都利雅得已经成为中东地区金融中心之一。在此背景下,中沙金融合作不断升级,为两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多机遇。
中国和阿联酋也合作紧密。阿联酋连续多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阿双边贸易额992.7亿美元、同比增长37.4%,其中中国出口额53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额454.1亿美元、同比增长58.9%。
在曹啸看来,中国和中东之间的合作很自然。一方面,中东国家的资源依赖型经济需要转型,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可以为这些国家转型提供经验,尤其是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经验和优势可以帮助中东国家发展新产业,未来在产业合作上有广阔的空间,中国的产能也有向外转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经济秩序变化过程中,中东各国需要和中国进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应对全球金融、经济秩序变动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和沙特、迪拜的金融合作只是一个开始,为未来的更深入的金融和经济合作、共同构建新的产业链打造了基础。
金砖国家扩员助力金融合作
今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特别记者会宣布,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成员资格将于2024年1月1日生效。
对此,曹啸表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在扩大,今年金砖国家历史性扩员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和中东各国的金融合作、金砖国家历史性扩员在原有的国际秩序中增添了新的力量,金砖国家的发言权、影响力在扩大,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合作也会更加顺畅。
为中东经济转型带来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中东地区正面临石油经济到新经济的艰难转型,这也给中国和中东带来了合作机遇。
这些国家希望借助高科技产业摆脱对石油能源的过度依赖,试图将自己打造成金融、贸易、航运、物流中心及旅游胜地,并提升本国工业制造能力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改造。韩建伟表示,它们迫切需要中国的技术、资本来加速本国的经济转型,同时也需要中国的市场为依托,这就为双方提供了深化经济合作的新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再迎“新动力”
随着中国和中东深化金融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再迎“新动力”。
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一般是指一国(或者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与另一国(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资金使用方同时支付相应利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有效协议为29份,互换规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沙特和中国的合作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累累硕果的缩影,“一带一路”贸易投融资活动促进了人民币在中东地区的输出循环。2023年1-9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6.5万亿元,同比增长19%,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6.7%。截至2023年9月末,中国与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为中国与中东各国的贸易投融资结算提供了金融便利。
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逐渐深入全球结算清算服务。当前CIPS较好地发挥了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主渠道”作用,人民币依托CIPS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化进展和纵深远超预期。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东地区人民币支付结算清算将更为普及便捷,人民币在中东的根基不断扎牢扎深。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理性看待。曹啸分析称,中国和中东国家的金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也需要看到,目前这种合作形式还是比较初步的,是国际金融秩序变动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不会很快改变。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确保人民币汇率整体稳定,避免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不能期望人民币国际化一蹴而就,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地位提升的一个自然结果。
(作者:吴斌 编辑:和佳)
更多信息请关注SIIFE 官网:http://siife.shufe.edu.cn/
—END—